“静脉血栓”,生活中我们对这个词汇并不陌生,有些人由于职业、生活习惯、疾病等原因,需要长时间使下肢保持同一个固定姿势,这样很有可能出现血管堵塞,其严重性不亚于心梗、脑梗。那么为何这一疾病会相对普遍,又该如何预防?今天我们就跟随许昌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姚阳端教授,一起来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是常见的下肢静脉疾病,多发生于下肢(约84%),孤立性小腿和上肢少见(分别约占13%和16%)。血栓脱落后可形成栓子,进入血液循环,容易在肺动脉形成肺栓塞,约有1/3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慢性期可出现血栓后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
下肢的肿胀、疼痛,多数患者急性起病,中央型及混合型患者症状较典型,典型症状会持续加重。周围型患者起病较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
下肢肿胀
下肢肿胀是静脉血栓的最典型症状,中央型可表现为均匀一致性肿胀,周围型可出现小腿肿胀,多伴有胫前凹陷性水肿。
下肢疼痛
疼痛多为肿胀引起,为胀痛,抬高患肢会缓解,下垂患肢会加重,中央型患者疼痛更为明显。
浅静脉扩张
浅静脉扩张,静脉血栓形成后,会造成下肢静脉回流差,形成浅静脉扩张,中央型及混合型较为常见。
部分严重患者可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称为“股青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
1.出现肺栓塞:小肺栓塞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块大一些的肺栓塞,可能会引起病人胸疼、呼吸困难、咳血、血痰。再大块的肺栓塞,在临床上尤其是住院患者,经常会出现长期卧床后,突然致死性肺栓塞,病人在半个小时内去世。
2.血栓后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后,血管始终处于不能开通状态,侧支循环不够,导致腿长期处于肿胀状态,将来出现不可凹陷性水肿,发生皮肤色素沉着,皮肤明显增厚,出现营养障碍后,会出现溃疡、老烂腿。
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
(1)血管损伤,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可导致血栓的形成。
(2)血液淤滞,病人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肿瘤等疾病,导致血液始终是处于高凝状态,非常容易形成血栓。
(3)血流缓慢,长期卧床不动的病人,血液流速比一般人慢,也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脉血栓的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见于哪些人群?
1.下肢或盆腔手术患者;
2.癌症及肿瘤患者;
3.既往存在深静脉血栓病史患者;
4.怀孕及长期服避孕药患者;
5.外伤及骨折患者;
6.长期卧床患者;
7.肥胖患者;
8.老年人(年龄超过60岁);
9.静脉内放入起搏器或导管者;
10.血管受到压迫变窄者。
深静脉血栓患者入院后要做的检查
(1)彩色多普勒超声;
(2)下肢静脉造影;
(3)CT静脉成像;
(4)血液检查测定血液D-二聚体浓度;
(5)肺动脉CTA。
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提倡清淡饮食,避免摄入油脂率高的食物,降低血黏度。
鼓励患者多运动,尤其是下肢抖动、蜷曲活动、踝泵运动,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滞,血栓形成概率。
针对高危患者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可以加用抗凝药物,例如服用抗凝药物利伐沙班进行静脉血栓预防。
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者要多进行下肢蜷曲,有条件者可以来回走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1:抗凝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
2:溶栓治疗;
3:手术取栓:是清除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
4:机械血栓清除术: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主要是采用旋转涡轮或流体动力的原理打碎或抽吸血栓,从而达到迅速清除或减少血栓负荷、解除静脉阻塞的作用;
5: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处理;
6:下腔静脉滤器;
7:压力治疗:血栓清除后,患肢可使用间歇加压充气治疗或弹力袜,以预防血栓复发。
姚阳端 教授简介
姚阳端,副主任医师,任许昌市中心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许昌市医学会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许昌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血管外科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数篇。
擅长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肾动脉狭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糖尿病足、门脉高压消化道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布加综合征、下肢静脉曲张、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等周围血管疾病的微创与开放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