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冬病夏治“三伏贴”

作者:康复医学科 李雪艳日期: 2023-06-15

       三伏贴起源:三伏贴又名“天灸”、“发泡灸”,“天灸”始见于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现在广泛应用的三伏贴雏形来源于清朝.张璐《张氏医通》,此书记载了三伏贴的药物组成、剂量、选择穴位、贴敷反应、贴敷时间、贴敷次数及治疗病症。三伏贴疗法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取穴及原理: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此时全年气温最高,取同气相求的机理,使体内阳气充裕,达到治疗效果。穴位选取在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大师邵经明老先生治疗呼吸病的经验基础上(三穴五针一火罐)演化而来的。每个人辨证取穴,在三伏天应用热性、阳性的药物贴敷于穴位,起到温经、散寒、扶阳作用。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为“诸阳之会”,通一身阳气,有很好的的驱寒、除湿攻效。风门穴在第二胸椎下,旁开1.5寸,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临床祛风常用穴;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调补肺气,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穴位;天突穴在颈前区,前正中线,胸骨上窝中央,宽胸理气,通利气道,治疗咳嗽有奇效;膻中穴,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中点。气会膻中,主要用来宽胸理气,治疗心肺疾病。
       适应症:三伏贴主要用于治疗虚寒性疾病,具体有:1、呼吸系统疾病: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慢阻肺等。2、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胀、消化不良、厌食等属寒证者。3、风湿骨病:颈椎病、肩周炎、 腰痛、腰椎病、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等属寒证者。 4、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宫寒痛经、产后头痛、 坐月伤风等属寒证者。
 
       

 
       禁忌症:1、患有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皮肤感染等皮肤疾患如牛皮癣患者,或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2、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3、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或哮喘发作期。4、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属实火体质者。5、孕妇及三岁以下的婴幼儿。
       贴敷时间:夏至到处暑。一般间隔10天左右,一年贴3-5次,三年为一个疗程。
       贴敷注意事项:1.贴敷时问,小儿半小时左右,成人1小时左右,根据病人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时间。由于个体皮肤耐受性不同,贴敷时间不宜过长,如果皮肤感觉痒就要立即撕下膏药,避免发泡。2.如果皮肤起水泡,不要抓挠,应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感染,必要时擦烫伤软膏,一般3到5天就会痊愈。3.贴好后不要对着空调直吹,也不要出太多汗以免胶布脱落。膏药取下后可以洗澡,不要搓背。4.贴敷当天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例如火锅、烧烤、牛羊肉、海鲜、冷冻及冷饮。5.尽量保持晚上睡眠时间7到8小时,提高药物利用率。6.贴药当日不游泳、不进行剧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