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河南许昌打造“无废城市” 探索“生态强市”​

作者:日期: 2023-12-22

  作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许昌市打造“无废产城”制度链、“无废乡村”生态链、“无废经济”发展链、“无废文化”传承链四个典型示范,构建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位一体”体系框架,“无废城市”建设亮点频出。

  无处不在的垃圾是现代城市的“斑癣”,在河南许昌却鲜见“垃圾围城”。自2019年获批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许昌市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强市”的具体实践,打造“无废产城”制度链、“无废乡村”生态链、“无废经济”发展链、“无废文化”传承链四个典型示范,构建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位一体”体系框架,“无废城市”建设亮点频出。

“四链”并举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劲绿能

  今年2月,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的百菲萨环保科技(河南)有限公司在许昌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正式投产,成为近年来落户许昌体量最大的德国独资企业。

  百菲萨环保科技(河南)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百菲萨是德国钢铁和铝行业危废回收利用领域的巨头,而长葛拥有废金属回收再利用的良好产业基础。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回收处理11万吨电炉除尘灰,从中提炼4万吨氧化锌,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8亿元。

  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等再生金属产业已有40余年发展历史,目前年回收各种废旧金属400万吨,形成从废旧金属回收、冶炼、简单加工、精深加工到销售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百菲萨河南项目的投产将进一步拉长再生金属加工产业链条,助力园区实现产业闭路循环。

  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只是许昌“无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向“低污染、高收益”转变,许昌已建成千亿元级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

  不只是“无废经济” 发展链,许昌市还积极打造“无废产城”制度链,围绕城市废弃物收运处置一体化目标,建设许昌魏都区无废产业园;打造“无废乡村”生态链,通过秸秆综合高效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农村清洁取暖改造等举措,以无废乡村治理成效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无废文化”传承链,在机关、学校、景区、工厂等重点领域建成“无废细胞”300多个,使“无废”理念深入人心。

  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许昌市实现了环境美化、经济提速、民生幸福的共赢:2022年,许昌以全省第13位的土地面积、第12位的常住人口数量,创造了全省第4位的经济总量,城市宜居度等多项指标多年位列全省第一。

“四位一体”夯实“无废”理念落地根基

  在探索“无废城市”建设中,许昌市也遇到过难点。城市固体废物来源复杂,有工业固废、农业固废、生活固废等,不同固废收集方式、处理处置手段也不同,如果缺乏整体规划或技术支撑,就会导致固废综合利用率不高,甚至出现二次污染。

  对此,许昌市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格局,先后印发《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规划(2021—2025年)》《许昌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试点期和“十四五”时期的建设任务、目标指标,并逐年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全域纵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专班办公室主任韩军民介绍,本着“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原则,许昌市研究制定了《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成效考核办法(暂行)》,定期对任务责任单位开展工作督导,督导座谈50余次,压紧压实部门属地责任,强化制度、市场、技术、监管“四位一体”体系框架。

  一是强化政策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等长效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出台《许昌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各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协调机制,联合开展固体废物督导检查,许昌市涉固体废物污染信访、投诉、举报案件办结率达到100%。

  二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积极落实污染防治第三方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全市污水排放大户、重点污染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全面实行差别化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再生能源上网电价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按标杆电价进行结算。

  三是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强化市场投入机制,布局建设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百菲萨、欧绿保等项目迅速达产,加快推进全国首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实施,发行17.74亿元专项债券,污泥无害化处置、炉渣综合利用等固废产业项目相继落地。

  四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再生金属、煤焦化、建筑垃圾、节能环保装备等主导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积极引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开展10余项技术研究,同步应用到相关领域。许昌德通振动、河南大张过滤等企业,通过持续技术创新研发,专利技术全国领先,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竞争力。

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提质提速

  虽是拆迁现场,却不见尘土飞扬。在鄢陵县城区一处工地,只见履带式可移动破碎筛分机伸出“长臂”,将建筑垃圾源源不断地“吞”进肚中,通过“铁胃”,大小均匀的毫米级细小骨粒从出口处“变”了出来。

  河南德通固废再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骨料随着传输带进入振动搅拌设备后,会按比例添加水泥、水、添加剂等辅助材料充分搅拌,现场变成像流食一样的再生产品——水稳成品料,可直接用于铺设路基。

  据了解,许昌市每年处理、再利用建筑垃圾450多万吨。将建筑垃圾“吃干榨净”,许昌“无废城市”建设不仅是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载体,还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有力抓手。

  今年4月,许昌市印发《许昌市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从6个方面部署25项主要任务,并确定各项任务的责任主体、预期目标和完成时限,确保“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023年度,我们谋划实施长葛市冶金炉窑协同处置多元重金属固危废及碳基固废、鄢陵回收加工100万吨废钢资源配送中心、魏都区30万吨固废综合资源利用等37个建设项目,拟总投资344.7亿元,支撑‘无废城市’建设。”韩军民说。

  随着许昌市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投融资试点城市,项目资金得到进一步保障。许昌市初步谋划申报了20个“无废城市”建设投融资试点项目,拟投资总额约200亿元。日前,生态环境部固体司联合国开行组成调研组到许昌对“无废城市”建设投融资试点进行了专题调研指导,加快推进试点,探索可推广可复制“许昌模式”。

  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专班副专班长、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春香表示,许昌市将围绕“生态强市”目标,树牢“无废”理念,扛稳试点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工作保障,全域纵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2023年,力求实现全市固体废物源头产量持续下降,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无害化处置设施逐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不断壮大,全程环境监管得到加强,年度设定指标全面达成,形成“一领域一亮点、一县域一特色”建设格局。

  转自:许昌市环境卫生管理处